我说过会在这个网站更新生活的东西,没错!就是做饭,哈哈!我其实不是很会做饭,小时候就是给我爸打杂的,现在也只能搞定一些简单的菜,炒个肉,下个面条,做大菜容易翻车哈哈,这也是我要开这些做饭笔记的原因——提高自己的厨艺!这不又回家了,这次在家的时间不出意外有几个月,是一个系统锻炼厨艺的好机会。科研累了能靠做饭换换脑子,好事!
既然要系统起来,这篇文章就整理一些通用的知识,不搞具体的菜谱。做饭并不是完全形式化的流程,不是严格按照菜谱就能做好的(我认为 GitHub 上很火的项目“程序员做饭指南”想法很好,但没有那个必要),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经验,否则菜谱上的流程理解不了,也记不住。
本文就是对这些基本原则与经验的总结。我暂时只涉及中餐(西餐是另一套体系),按照准备一顿完整的饭的逻辑,包括:
- 准备做饭的工具:各种厨具的科普;
- 第一步:选购食材,介绍各种食材的特点,以及保存方法;
- 第二步:处理食材,介绍食材从买回来到正式下锅需要做的处理工作,包括清洗、切等;
- Before 第三步:介绍各种调料的种类和作用;
- 第三步:正式上锅,开始烹饪。介绍烹饪方式,包括煮、蒸、炒、炖、煎、炸等。
- 最后介绍饭后的清洁工作,包括剩菜的处理,刷碗、刷锅的方法等。
整理这些,对我来说算是重新学习了;对大家来说,如果你是纯厨房小白,可以当作入门指南看哦。其实包括我在内,刚进厨房时很多常识都不懂,会被爸妈笑话一通,这种感觉会让下厨房有心情障碍,劝退了很多同学!所以我在这里将其组织成更有逻辑的、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材料。这里面科普性的知识整理自百度、Google、B 站的厨师大号,经验性的常识基本都是我从爸妈、姥姥那里听来的!看完了这篇指南,再看一看我整理的做过的菜谱列表,就可以动手了!另外,本文不涉及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如何减肥等话题。本人还算很健康,所以就只管好吃啦。
做饭是一门怎样的技能?
做饭也是一门技能,想学习也是需要心态和方法。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感悟,可以在正式内容前看一看,仅供参考哦(我也是小白!)。
- 首先要找到在灶台前不发怵、从容自在的感觉。我在第一次炒菜时很怕油(见过家里油锅起火),生怕某一步发生危险,心情是很紧张的。这种紧张会让动作变得生硬,大脑也容易短路忘掉关键的步骤。从容自在才会减少做饭的失误,看上去也会有模有样;
- 必须多加练习,在了解了必要的常识后,练习是解决发怵问题的唯一方法,也是做饭最重要的事情;有很多实操的内容也是图片文字描述不清楚的,需要参考一些视频,多动手找感觉;
- 需要多思考多琢磨,理解大神菜谱中每一步起的作用。能做到这一点,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,但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动手试错才能明白。在理解了原理之后,就容易举一反三不看菜谱做饭了。我会在本文尽量关注这种本质的东西,并在其他菜谱类的文章中附上简短的实战笔记;
- 做饭虽然像写代码,但它的一大难点是有时间限制(尤其是下锅后),需要卡好关键时间点。拿游戏来比喻,写代码是回合制游戏(如下棋),而做饭是 RTS,很多人能在深思熟虑后走好棋子的每一步,但却玩不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 RTS 游戏;
- 家庭做饭还要考虑效率问题,做饭不能花太久的时间,否则增加的机会成本也很劝退。在无法压缩步骤时,需要统筹好做菜各个工序,插空利用时间,同时做多道菜更是如此。虽然这件事本质是 AOE 图关键路径问题,但是人脑不是计算机,没有装备算法!只能靠长期做饭找时间管理经验。所以不必怕做饭慢,做时间久了就能压缩掉很多做饭间隙的很多空余时间。
一、厨具
准备好工具是下厨房的前置工作,如有缺失应按需购买。本章介绍一切与厨具有关的事情,包括种类、用途等。只涉及重要、必要的工具。
热源
一般居民楼家庭的主要热源是燃气灶,通常通过楼房内置的输气管道输送天然气作为燃料(计费方式类似水电),极少数仍然使用煤气罐的煤气。农村仍然使用烧煤、烧柴起的明火。详细用法在“烹饪方式”一节穿插讲述。
除此之外,家庭中有很多花样的厨用电器可提供热源,它们虽然不提供明火,但起到加热的效果。不同电器的常见用途也各不相同:
- 电磁炉:燃气灶的取代品。它是一种暗火,原理是利用交流电产生不断变化的磁场,磁感线垂直于炉面,在上放置锅具(导体)后截面磁通量也不断变化,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,从而形成绕磁场的环状电流(涡流)。因此最好使用导磁性好(磁导率高)的铁锅;
- 烤箱:能直接提供高温环境,是暗火。原理是传统的电阻丝发热(焦耳定律)。起到类似效果的有空气炸锅,可以理解为进风的烤箱,可以当作烤箱用;
- 微波炉:仅用于加热食物,难以使食物由生变熟。原理是将微波(一种频率高的电磁波)辐射到食物中,加速分子运转,使其相互“摩擦”;
- 电饭煲:就是自带加热功能的柱形锅,最常用来煮米饭,也可以煮粥、熬汤等;
- 电饼铛:两面发热的铁板,常用来烙面食(与烙煎饼的鏊子是一回事),也可以用来煎。
使用安全:
- 烤箱不可放入不耐热的容器,包括玻璃制(会炸裂)、木制(会起火)、瓷器(会绷瓷)、塑料制(会融化、有毒)。最常用的烤箱容器是金属制品;
- 微波炉不可放入金属容器,会出现电火花并放出微波,这会损伤微波炉;也不能加热塑料、封闭容器。
食材处理工具
刀和菜板是处理食材的主要工具。
刀仅考虑中式菜刀,即横面为长方形的。它主要分成:
- 片刀:比较细腻,适合普通切菜;
- 剁刀:适合切肉、剁骨等重力气的场景; 剁刀切菜会感觉很钝,而片刀剁骨会崩裂刀口(很危险!),所以家里应备两种菜刀各一把。
菜板一般为木制,也有塑料制,注意有些菜板很娇贵剁不了肉。
注意食品安全:生熟分开,刚切完生食的刀和菜板不能直接切熟食。
还有一些其他工具。能提高处理特定食材的效率,一般可以用刀来替代:
- 削皮器:用来削土豆、胡萝卜等蔬菜的皮。正确使用方法:反手拿(吃劲省力)、向离开自己的方向削(不容易伤自己);
- 蒜臼:捣蒜用。淘宝上还有类似的捣蒜神器;
- 刨丝器:刨萝卜丝、土豆丝等。正确使用方法:固定刨丝器面板,让萝卜沿着一个方向蹭刀片。注意在一根萝卜快刨完时不要伤到手;
- 搅蛋器:混合蛋清和蛋黄,形成蛋液。可以用筷子取代。正确使用方法:沿着一个方向搅动;
- 大剪刀:常用来处理鱼,也可以处理包装袋;
- 硬刷子:用来刷掉蛤蜊、海蛎等贝类的沙。
容器
这里的容器指非炊具,用于临时盛放处理前后的食材。建议购买足够数量的大小不等的盆,最好金属制。虽然也可以使用碗和盘,或者切完直接放在菜板上,但碗和盘是瓷的易碎,有盆会更加方便,而且能完成冲洗、腌制的工作。另外最好也备一个沥水盆,方便沥水。
量具包括量勺、量杯、电子秤等,主要用于量取调料的用量,平时做饭可有可无,可以买来起参考作用。详见“调料”一章。
炊具
炊具即用来煮食的器皿,主要介绍锅(厨用电器也算炊具)。锅按用途分为:
- 圆底炒锅:中餐最常用的炊具,有手柄便于翻动,圆底形状适合炒菜(炒菜需要起锅烧油煸炒辅料等操作,见“炒”一节);
- 平底锅:与圆底炒锅一样也是炒菜用,但平底形状更适合煎(见“煎”一节);
- 汤锅:锅壁很高,有双耳朵便于端握,不能用来炒,一般用来煮汤或煮粥;
- 蒸锅:一口大锅,中间以带孔的蒸片隔开,用于蒸(见“蒸”一节);
- 高压锅:给锅内高气压使液体沸点升高,食物更容易熟。通常用于炖、煮不容易烂的食物;
高压锅爆炸非常危险,新手慎用!
根据需要选购,应至少备有一个炒锅或平底锅。选购时注意材质的区别:
- 铁锅:最传统的材质,容易生锈;
- 不锈钢锅:轻快,但导热不如铁锅好;
- 不粘锅:带有不粘涂层,比铁锅等更容易洗;
- 砂锅:陶瓷制,只适用于汤锅。
不粘锅不能用铁铲,也不能温度过高,会把涂层刮坏或融化,释放有毒物质。应该用木铲或硅胶铲。
在烹饪时需要搅拌翻炒食物,此类工具有:
- 铲子:适合炒菜;
- 大勺:更适合带汤的菜;
- 漏铲:带长条形漏孔的铲子,适合煎(因为不想把液体的油也捞起来),还可用于压土豆泥;
- 笊篱:用于从水中捞、搅食物,场景如焯水后捞出,捞饺子(注:北方饺子不带汤)。 根据需要选购,应至少备有一个铲子和大勺。
二、食材
本章介绍各种食材、保存方法、处理方法。食材种类繁多,差异很大,建议走进农贸市场或超市亲自看看。
主食及其做法
主食包括水稻、面食、玉米等。面食我将在另一篇米面食专题系统介绍,玉米、南瓜、红薯等的做法一般是蒸(见“蒸”一节)。本节只讲水稻,因为其他主食如馒头等能买到现成的,米饭和粥只能自己做。
水稻即大米,分类有:
- 粳米(圆粒米):粘性高,做米饭更粘香,适合做粥、寿司等。市面上东北大米等属于此类米;
- 籼米(长粒米):粘性低,粒粒分明,做米饭更干松,适合炒饭。市面上南方大米、“xx香米”等属于此类米;
- 糯米:非常粘,一般用于制作甜点(见米面食专题),不用于做米饭。
米的两种吃法是米饭和粥。
做熟米饭的原理是,让大米吸水,并受热变熟。为了达到此目的,通常遵照以下几步:
- 淘米:洗掉米中的杂质,让大米吸收水分;
- 浸泡(可选):让大米进一步吸收水分;
- 加水:提供下一步消耗的水。加水的量是有经验的,不能太多,也不能太少,通常加到大米表面上面一个指节;
- 加热:吸水、受热的主要步骤。通常用电饭煲(是全自动的,按下按钮等待即可),也可用蒸锅蒸;
- 焖制(可选):停止热源,不开盖,让米饭在热气中浸一会。
粥这里指仅有大米的白粥,其他种类的粥见米面食专题。粥本质就是米饭多放了很多水,所以只需在上面的“加水”步骤中多加一些水。应当注意:
- 粥只能煮,不能蒸;不需要“焖制”步骤;
- 水的量也是不能太多或太少的,太多会很稀,太少会粘稠甚至容易糊锅。
食材容易熟的程度
做菜的一个原则是,不容易熟的食材先下,容易熟的后下,这样才能做到出锅时各种食材同时熟(不同时熟的话,需要继续把没熟的食材烧熟,但由于已经熟的食材混在了里面,继续则会让它们变老)。本节总结一下哪些食材容易熟,哪些不容易熟:
- 原则上,蔬菜类比肉类都容易熟得多;
- 蔬菜熟又称断生;
- 鸡蛋很容易熟,只需要不到一分钟,所以打蛋花的步骤要在临出锅前。
食材保存方法
买回来的食材需要保存。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现买现做现吃,但很多时候时间成本(加上现在的防疫因素)不允许这样做,就需要妥善保存,防止变质。
保存食物的重要工具是冰箱。冰箱分冷藏、冷冻两个位置,前者是冰点以上个位数的温度;后者在冰点以下,一般低于零下10度。需要放冰箱的食物(见下)如果不放冰箱,大多不到 1 天就会变质,放冷藏保质期一般 1-3 天,放冷冻保质期能延长数月。使用冰箱应注意:
- 有些食材如蔬菜、水果,不可放冷冻,会冻坏,冻坏的蔬菜会变味,吃了容易生病(仍记得在学校食堂吃了没完全解冻的白菜水饺,拉了半个月..qwq);
- 注意分类放置,防止串味或交叉感染细菌。
各种食物的保质期、保存方法都有所区别,这里仅列举一些大的原则,具体食材的保存方法建议百度。
- 肉类、海鲜类:切小块(分出每次的使用量),挤出空气包上保鲜膜(或塑料袋),时间短(1-3天)放冷藏,时间长放冷冻;肉类不要直接放进冰箱,容易滋生细菌;
- 菜类
- 块根类:如地瓜、土豆、胡萝卜、洋葱、西红柿等,放在阴凉干燥处。家里一般找个筐或网袋装,放在架子靠近地面的位置。不要放入冰箱;
- 绿叶菜:最怕蔫、萎,重点是保持水分,应像搭理家里的花草一样,放在冷藏,定期喷水;
- 水果类:没有熟的放外面自行催熟,熟的则像绿叶菜一样放在冰箱。注意与蔬菜分开,否则也会催熟蔬菜。
处理方法
大部分食材的处理遵循一下几个步骤。这三步在极少数情况下会调换顺序。
第一步是去掉脏东西、清洗。例如蔬菜需要择菜,肉类需要去血水,鱼需要刮鱼鳞、去内脏等。去掉脏东西后用水冲洗或浸泡干净,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。如果是半成品精包装,此步可以省略。不同食材具体的处理方法穿插在我的菜谱类文章中。
第二步是拆解整块的食物,有时这一步会放在第三步后面。“拆解”就是切成或剁成各种形状,需要刀工。下面介绍刀的用法:
首先是拿刀姿势,不是直接抓握刀柄就可以了,那是砍人的姿势!正确的应该是大拇指和食指抓紧刀身,其他三指自然扣在刀柄上,这样能方便控制刀的位置,不会切偏发生危险。然后要手腕用力,而不是手臂。
接下来是刀工,列举如下表:
刀工 | 姿势 | 适用食材 |
---|---|---|
直刀切 | 垂直下落切 | 清脆的,如土豆、芹菜等蔬菜 |
推/拉刀切 | 稍斜下落切,多一个推或拉的动作,最多推+拉(不可反复) | 不脆的有韧性的东西,主要是肉类 |
压刀切 | 先卡好位置,用另一只手心用力压刀背 | 硬的、难切的、需要保持形状的,如熟鸡蛋、鸭头 |
锯刀 | 来回地推拉,像锯东西一样 | 软的、需要保持形状的,如馒头片、红烧肉的肉块 |
摇摆切,轧(gá) | 刀的前后端交替下落切 | 容易崩出来的,如蒜末,花生碎 |
片 | 平行于桌面横着切 | 竖着切不好切的,软的,如烤鸭 |
拍 | 用刀板横面拍砸 | 能拍烂的食材,如黄瓜、蒜 |
剁 | 刀刃离开食材,后摇砍砸 | 正常切不可能切开的,往往是带骨头的,如鸡块,排骨 |
马蹄刀 | 用两把刀来回剁,发出马蹄声节奏:XXX XXX | 需要弄成泥的,肉馅 |
注意安全,不要切到手。手应当尽量向后收,不要平放在食材上,更不能垫在食材下面,最好的方式是左手大拇指垂直按住食材,这样切也只会划过指甲,而不是割伤皮肤。
不同刀法使用刀刃的位置有所不同,记住口诀:前切后剁中间片。这是最省劲也最不容易切到手的位置。
学习方法:每次切东西时首先纠正拿刀姿势,再有意识地考虑该用什么刀法,在上表对号入座,最后多加练习。
多次运用以上刀法可以将食材切成不同的形状。但这也是讲求效率的,例如切丝不能真的一丝一丝地切。列举如下:
- 滚刀块:切的时候滚动原料切成的有棱角的块;
- 丝:先切成片,再沿着同一个方向切丝;
- 丁:先垂直横截面切成网格状(有条件的话不要切断,方便固定),再横切成丁;
- 菱形片(斜刀片)
- 块状食材(如胡萝卜、黄瓜):先切出斜截面,再纵切片;
- 空心食材(如青椒):先垂直横截面切十字,再斜切片;
- 花刀:在食材身上划一些纹理,使其能卷成麦穗状、松果状等好看的形状。很考验技术,家庭做菜一般不用。
蔬菜做熟后一般会缩水变小。切蔬菜的时候注意把块稍微切大一些。
第三步是焯水或腌制。有的食材不需要这一步。
焯水就是下锅用清水煮一会(见“煮”一节),有时会加一点点去腥的辅料。焯水的目的是也是去掉直接洗洗不掉的脏东西,例如肉里的血,蔬菜里的有毒物质等。以下是不同食材的焯水方法:
- 肉类:必须冷水下锅,开小火和水一起煮,中途会冒出血沫,瓢出来到差不多没有了,捞出。总体原则就是肉类不能忽冷忽热,要点:
- 冷水下锅,突然的热水会堵死小血管,导致放不出血沫;
- 不能开大火,道理同1;
- 焯水后不要放冷水,否则肉会缩水变柴。
- 蔬菜:开水下锅(先把水煮开),放入蔬菜后水就不开了(因为菜是凉的)。焯水时间根据具体蔬菜而定,有的只需烫一下即捞出,如绿叶菜;有的需要等水再次开,如芹菜等坚脆的蔬菜。
腌制是将肉、鱼等用调料涂抹、长时间浸泡。腌制的目的,一是提前使食材入味(因为肉在短时间的烹饪中难以入味),二是去腥。
腌料(腌制使用的调料)也需要服从这两个目的,例如加盐是入味,加葱姜是去腥;还有一些调料能起到特殊效果,如淀粉、蛋清使肉滑嫩,腌肉用油封口保持水分防止变柴;做不同的菜一般用到不同的腌料。详见“调料”一章。
三、调料
饭菜的味道取决于调料,所以调料是很重要的,这里专门拿出一章介绍调料的种类与作用。
调料的用量比食材小很多(克数量级),需要更精确地控制。很多菜谱提供了精确的调料用量,可以用量具做到精确;但平时炒菜时,由于各种环境、作者个人口味、食物本身的因素,菜谱上写的定量仅供参考,一般无需严格按数值做饭。个人觉得最好是将量具当作辅助品,平时不靠量具凭感觉找量,而是需要的时候注意一下量具显示的数值,久而久之心中就有概念了,看到数值就能大体知道是多少了。
盐
盐就是氯化钠(NaCl),平时超市买到的细的精制盐,根据生产来源有海盐(海水)、湖盐(咸水湖的水)、井盐(地下水)、矿盐(盐矿)等几种,区别都不大。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特殊品种:
- 低钠盐:掺入氯化钾代替一部分氯化钠,减少钠的摄入,预防高血压等疾病。但是低钠盐有苦味,不好吃;
- 加碘盐:为预防大脖子病在食盐中加碘,海边人应该吃无碘盐。
盐的用量决定饭菜的底味,一定要重点控制好。以下是大体的原则:
- 一般来说,盐的重量比例在 0.8%-1.2%。以我家为例,正常炒一盘菜是接近一斤重,需要盐约 5g,家里用 2g 的限盐勺,所以平时做菜就是加 2 到 3 勺盐;
- 有些调料本身带盐,如生抽,它们的盐量应该算进去;
- 有些预制的食材如卤货、腊肉、咸肉等本身是咸的,它们的盐量应该算进去,甚至有时可以不额外放盐。
油类
食用油是用植物或动物的有油的地方榨出来的,比如种子、肥肉。分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类。在常温下,植物油通常为液态,动物油为固态。
油是做大部分菜时需要放入的,大部分的油是生的,需要加热烧熟,起锅烧油是做菜的第一步。用来不同的油做出来的菜味道不一样,需要了解一下,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:
- 大豆油:来自黄豆,没有很特殊的味道,适合炖煮。是基本上最常见的油;
- 花生油:来自花生瓣,个人感觉焦香味重一些,适合炒菜;
- 菜籽油:来自油菜籽,适合炒菜;
- 玉米油:来自玉米胚芽(玉米粒根部小小的硬豆豆),适合炖煮;
- 猪油:来自猪肥肉,特点是非常香,但不健康。超市一般没有售卖,需要自制,只需将猪肥肉扔到锅里加热融化即可(剩下的固体是猪油渣,也可以吃);
- 橄榄油:来自油橄榄,味道特殊,西餐常用,价格也贵。
还有两类经过额外加工:
- 调和油:按一定比例混合起来再加工的油,和普通油用法一样;
- 色拉油:是一大类,指经过额外精炼(脱酸、脱杂、脱色、脱臭)的油,例如大豆色拉油、玉米色拉油,比普通油贵。特点是本身是熟的,不需要烧热,常用于凉拌、烧烤刷油(当然也可以用于普通做菜,油烟味会轻一些)。
其他的油类不能作底油,应当做类似于酱油、醋的普通调料,如:
- 香油:即芝麻油,来自芝麻,在做菜最后滴上几滴;
- 红油:即辣椒油,是油加入辣椒烧熟后得到的熟油。可以自制,超市也有成品卖;
- 花椒油:是油加入花椒烧熟后得到的熟油。可以自制,超市也有成品卖。注意不是花椒籽做的油。
酱油类
酱油是用黄豆或其他豆类发酵而成(有的地方叫豉油),分为两种:
- 生抽:颜色浅(接近红棕色),咸味重,作用是提鲜;
- 老抽:颜色深(接近黑色),咸味淡、甜味重,作用是上色。
生抽和老抽各有自己的作用,不可互相替代。
酱油的其他变种,它们与酱油作用基本相同:
- 蚝油:生蚝(牡蛎)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的调味品;
- 味极鲜:可以理解为生抽里放了味精;
- 蒸鱼豉油:加了些糖,适合蒸鱼;
- 鱼露:用鱼虾发酵而成,北方较少使用。
酱可以看做酱油的固体状态,作用与酱油相同。
- 黄豆酱:用黄豆发酵而成,最常见的酱。做咸酱香味的菜用;
- 豆瓣酱:用豆类加辣椒发酵而成,上面一层有红油。做辣的、口味重的菜时用;(豆瓣酱在北方不常用,这个叫法容易与黄豆酱混淆,一般叫郫县豆瓣酱)
- 甜面酱:面粉制曲发酵而成,有甜味。做甜酱香菜的菜(例如很多北京菜)用。
酱油和酱都有咸味,做菜时应当把里面的盐算进去,尤其是生抽、味极鲜。
醋、酒类
醋和酒是类似的物质,这里放在一起。
醋主要酿造自谷物,作用是提供酸味,因此一般做菜用的不多,除了需要有酸味的。醋的种类:
- 米醋:原料为大米;
- 陈醋:原料为高梁;
- 老醋:即老陈醋,酿造时间比陈醋要长,酸度比陈醋要高;
- 香醋:原料为糯米,适合凉拌;
- 白醋:成分只有醋酸和水,用蒸馏酒发酵化学制成。价格一般很便宜,中餐一般不用。白醋没有颜色,还可以用于清洁、消毒;
- 果醋:原料为水果,最常见的是苹果醋。
酒不仅可以直接喝,在做饭中也非常有用,主要用于去腥,可用于腌制,也可以在正式烹饪中使用。做饭用的酒的种类:
- 黄酒(料酒):原料为大米。注意料酒只是一种称呼,指烹饪用酒,中国所谓的料酒一般都是黄酒加了一些其他调料混合而成。
- 啤酒:原料为麦芽,去腥作用更强,常用于麻辣的菜。注意,一般不能替代料酒;
- 葡萄酒:原料为葡萄,中餐不用,西餐用。
酒中的酒精会与食物的腥味物质发生反应,剩下的酒精在烹饪时会挥发掉,所以做饭加酒并不会有酒味。
味精
糖
糖主要成分是蔗糖,除了提供甜味,还有很多重要的作用,所以糖也是重要的调料:
- 适量的糖可以提鲜;
- 盐、辣椒、醋放太多时,糖可以中和咸味、辣味或酸味;
- 炒糖色用于上色,代替老抽。老抽颜色发黑,糖色更红亮通透。
食糖的原料为甘蔗或甜菜,常见的形态有:
- 白糖:有白砂糖和绵白糖两种,最常使用;
- 冰糖:是白砂糖煎炼而成的大块结晶,可以当白糖用。炒糖色一般用冰糖;
- 红糖:红糖使用较少。
炒糖色的步骤:
- 冷油下锅冰糖,小火融化;
- 等出现大泡泡又出现小泡泡、棕红色时,迅速倒入热水,混合均匀;
- 调大火几秒钟再关火,倒出冷却。 炒糖色的关键是倒入热水这一步,过早炒不出来糖色,过晚会有糊味、苦味。另外千万不能用冷水,容易炸锅。
淀粉
做菜用的淀粉的成分就是淀粉(碳水化合物),来自粮食,有的地方叫生粉、太白粉。淀粉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粉条、粉丝、凉粉等作为食材,这里讨论的是作为调料的作用,有:
- 勾芡:在菜出锅前倒入水淀粉,使汤汁变浓稠,可以使汤汁粘裹在菜肴上,防止盘底水汪汪;
- 上浆:在食材上粘裹一层很薄的水淀粉,形成保护层,可以让食材保持软嫩。在腌制时使用;
- 挂糊:在食材上粘裹一层很厚的淀粉浆,成为油炸时的淀粉糊,和面粉作用一样(面粉糊比淀粉糊更硬)。
以上水淀粉或淀粉浆都是指淀粉掺水搅拌得到的悬浮液。一些注意事项:
- 勾芡时淀粉和水的比例一般是 1:3-1:4,用不同的比例可以勾成薄芡、流芡、糊芡、浓芡;
- 无论怎么用,都要与让水淀粉尽量与菜或汤混合均匀,尤其是勾芡。混合均匀的技巧是缓慢倒入,边倒边搅拌。
淀粉根据原料有以下种类:
- 玉米淀粉:提取自玉米胚乳,适合上浆;
- 土豆淀粉:提取自土豆,适合勾芡;
- 红薯淀粉:提取自红薯,适合挂糊,不是和勾芡或上浆;
辅料
中餐常用的辅料是葱、姜、蒜、香菜,还有辣椒。
葱有大葱和小葱两种,大葱辛辣味冲,可以切成葱段、葱花,用于炝锅;小葱葱香味重,一般横截切成小葱花,用于点缀或凉拌。
姜可以切成姜末、姜片,用于炝锅。姜的味道比较怪,慎用。
蒜可以切成蒜末、蒜片,用于炝锅;还可以整瓣放入用于炖煮。
香菜一般用于点缀或凉拌。
不是做所有菜都要放所有辅料的,需要具体情况分析。辅料种类放太多会让口味过于复杂,或者影响口感。
辣椒有很多品种,有的可以当做食材用,如菜椒、圆椒、尖椒,一般不辣;这里讨论可作为辅料的较辣的辣椒:
- 小米辣:朝天椒的一种,比较小的红色细长辣椒,辣味比较清爽,是最辣的。通常横截切成辣椒圈;
- 线椒:比较长的绿色细长辣椒,常用于做干辣椒,陕西菜常见;
- 杭椒:长相和线椒很像,不如线椒辣,常用于炒菜;
- 螺丝椒:比较长的皱皮辣椒,有辣的有不辣的,常用于炒菜;
- 二荆条:四川典型的辣椒,川菜常用,长相和线椒很像,常用于炒菜或做豆瓣酱。
- 子弹头:朝天椒的一种,长得像子弹头;
- 野山椒:朝天椒的一种,颜色淡黄,常用于做泡椒。
注意辣椒辣手,尽量不要用手过多接触辣椒,切完不要揉眼睛!
辣椒可以加工成很多辣椒制品,可以在做菜时充当辣椒的作用:
- 干辣椒:鲜辣椒晒干脱水得到,保存时间长;
- 辣椒面:干辣椒磨成粉,再加一些其他的香料;
- 泡椒:野山椒或其他辣椒泡在白酒中发酵腌制而成;
- 辣椒酱:鲜辣椒剁碎与其他香料或食材末混合的酱,需要在锅中烧熟;
- 剁椒:朝天椒剁碎用盐、酒、蒜末发酵腌制而成;
- 油泼辣子:陕西特色,热油泼在辣椒面上(加一些花生碎、芝麻、香油等),辣椒用线椒
- 红油:即辣椒油,见”油类”一节。
香料
香料是有特殊香味的辅料,在做菜时放一丁点就够了,不能加太多。各种香料的香味都很特殊,是切记不能乱放的,有些香料只有在特殊用途才用,平时一般不放。
中餐用的香料很多是中草药,以下列举家庭做饭常用的:
- 胡椒:分为白胡椒、黑胡椒,不是不同的品种,而是胡椒果不同的成熟阶段。一般是磨成胡椒粉用,黑胡椒的胡椒味冲,白胡椒的辛辣味冲。黑胡椒粉有颜色。中餐用白胡椒用得多;
- 花椒:生的需要像葱姜蒜一样在油中爆香。也可以用花椒油;
- 八角(大料):一种卤料;
- 桂皮(肉桂):一种卤料;
- 香叶:一种卤料;
- 孜然:烧烤风味、清真风味时用;
- 小茴香:小茴香的颗粒要比孜然的大很多,颜色偏绿色;
其他的不太常用,例如、白芷、丁香、草果、陈皮等等,不再介绍。
复合调料:
- 五香粉:八角、花椒、桂皮、丁香、小茴香磨成的粉;
- 十三香:五香粉的升级版,在五香的基础上多了干姜、陈皮、山柰、肉豆蔻、砂仁、草果、木香、高良姜;
- 火锅底料:这里说的是超市卖的固形物的火锅底料,成分是油、辅料和各种香料,可以当调料炒菜用;
- 咖喱粉:姜黄为主料,加入其他多种香料:桂皮、白胡椒、小茴香、八角、孜然等等。
四、烹饪方式
一道做好的菜有两个要素:
- 食材与调料混合;
- 加热让食材变熟。
一切能完成这两个目标的方式理论上都是允许的,至少是能吃的。但是人们探索出来一些固定的套路——如何加热,何时混合何种调料,这些套路这里称为烹饪方式。
如果食物已经满足上面 2 要素,即已是熟的且有调料(或者无调料,吃的时候有蘸料),如预制菜、剩菜、剩下的主食,只需要简单加热即可。最快速的方法是微波炉,也可以蒸(北方方言叫“馏”)。
以下讨论需要用火加热的烹饪方式,不讨论生吃、凉拌等。每一种方式的学习逻辑都是,先知道原理,怎么做出来一道菜(即满足上面的两要素),讲清楚这些后,再考虑让饭菜好吃的注意点或技巧。
讨论之前首先需要掌握燃气灶的用法。转动灶台上的旋钮可以让电磁打火器点火。打开后,火的大小也可以用灶台旋钮控制。掌握火候是做菜成功的关键,火候可以粗略分为小火、中火、大火,不同的目的要选用不同的火候,将在下面分烹饪方式讲解。另外,做菜时应当灵活控制火候,不要忘记随时可以调节火候的旋钮。以下是一些场景:
- 烧开水时速度太慢可以把火开大一些;
- 炒菜时锅里水太少快要糊了,来不及添水,先把火调小点或者端起锅离火。
锅盖的作用是保持温度,避免,但是要注意两个问题:
- 应保持气压正常,可以时不时打开锅盖,否则会锅里的东西容易溢出(俗称“窜锅”),甚至有爆炸的危险。有的锅盖设计了出气口用于平衡气压;
- 有些食材盖了锅盖会被水蒸气捂蔫,变得不好吃。
煮
煮是最简单的烹饪方式,一句话总结就是把食材放在水中加热变熟。水的作用是导热剂,使食材均匀受热,防止变糊。
煮可以做的菜:
- 简单的(没有油、清淡的)汤:食材下水加调料如盐、味精、胡椒粉;
- 简单的(没有油、清淡的)粥:谷物(大米、小米等)下水,不用加调料;
- 主食:面条、米粉、河粉;饺子、馄饨;等;
- 煮鸡蛋。
煮需要注意的问题:
- 食材是开水还是冷水下锅,它们的区别只是时间,取决于食材本身是否容易熟;(煮的其他叫法有汆、烫,汆是开水下锅,烫是用开水停掉热源)
- 涉及多个食材时,放食材的顺序是以是否容易熟为标准,见食材一节;
- 调料的顺序随意,只要能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即可;
- 火候: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能大则大,为了快速让水烧开;
- 煮东西要注意搅拌,防止食材粘锅烧糊,尤其是主食;但不要过度搅拌,浪费力气还容易把食物弄碎;煮东西要盖锅盖,为了快速让水烧开,但要防止窜锅。
蒸
蒸就是用很烫的蒸汽将食物捂热。特点是可以不破坏食物的结构和营养,锁住食材原来的味道(煮会流到汤里)。
蒸可以做的菜:
- 主食:米饭、馒头、包子等;
- 蒸鱼;
- 蒸海鲜;
- 水蒸蛋。
蒸要使用蒸锅,蒸锅是一口大锅,中间以带孔的蒸片(俗称篦子)隔开,下面加水,上面放食材,最上面用锅盖盖住。加热时,下层的水蒸发为蒸汽透过蒸片的孔到达上层。(蒸锅一般有出气口来平衡气压)
蒸需要注意的问题:
- 最好先把水烧开再放东西,蒸的时间也是从冒热气开始算时间;
- 一定要注意下层的水量,应该在开蒸之前就预判好水量,不能出现干烧的情况;
- 可以把液体调料(醋、酱油等)放在碗中置于上层,这样它们也会变为蒸汽使食材入味。最常见的是蒸鱼时放蒸鱼豉油;
炒
炒是中餐的核心,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。炒是不用水的,要用油,一句话就是把食材放在油中加热变熟。油的作用就是烹饪方式“煮”的水,作用是导热剂,防止食材变糊。虽然炒还是一句话的事,但用油比用水要困难很多,因为油的量比水小很多,油导热很快温度不好控制,而且油比水更危险,所以“炒”比“煮”难很多,要掌握很多东西。在“煮”中提到了 5 条问题,很多可以对应到“炒”,需要详细讲解。
从“炒”开始要涉及到油,请先穿好围裙,打开油烟机,非开放式厨房关好厨房门,防止油点溅到身上,以及减少油烟味。
- 食材是冷油还是热油。一般来说是热油(冷油的单独说),所以炒菜的第一步都是烧油。油和水不同,还要额外考虑温度,即油温。食用油的燃点(着火点)大约是 300 度,炒菜用五到六成的油温(大约 150-180 度),油温太低有生油味,菜的香味出不来;油温太高菜熟太快容易糊。有肉眼判断方法是刚开始冒小烟,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放东西了,下东西会有比较密集的气泡。
油遇到水容易起火,烧油之前一定要把锅中的水弄干!一般的方法是在倒油之前,倒出锅中的水流,再加热空锅,把锅中的水烤干。
此外,盛油的容器里不能有任何水分,掺了水的油就不要用了,防止起火!
油锅起火应该先切断火源(把灶台旋钮关掉),再用锅盖盖灭(隔绝氧气),千万不能用水灭火!
千万不要超过 8 成的油温!判断方法是冒出比 7 成油温还要多的青烟。此时很容易着火,只适合饭店师傅大火爆炒(锅里都着火的那种),对技术要求极高,家庭很难控制火候。
烧油时不要开太大的火,要能稳定地控制油温为准。
- 涉及多个食材时,放食材的顺序也是以是否容易熟为标准,见食材一节;
- 放调料的顺序有讲究:
- 辅料和香料需要在油热后就先放入煸炒出香味,包括葱姜蒜、花椒、各种酱,
- 在这一步之后放食材;
- 食材炒的差不多熟了开始调味,即放盐、酱油等液体或粉状的调料。酱油等液体调料应从锅边淋入,也是为了激发香味,否则也有生味;
- 出锅前放不耐热的调料,如香油、花椒油、水淀粉勾芡;
- 最后放点缀性的辅料,如葱花、香菜等。 这种顺序的原因是:
- 辅料和香料需要煸炒出香味才能起作用,不像其他调料可以直接使用;如果后放是没有香味的,是生的味道;
- 盐提前放会让锅中液体渗透压变大,加速食材水分流失,肉会变柴,菜会变蔫;
- 酱油等液体本质是水,提前放容易着火。
- 火候:用中火或大火,目的是减少食物熟的时间,防止变老或水分流失;不能用小火;(用大火是爆炒,熟得很快,一定要算好时间,并注意安全)
- 在烧油时可以适当转锅,使油浸湿更大的锅面,称为滑锅,目的是增大食物与油的接触面积;
- 要注意不断翻炒,一是防止食材粘锅烧糊,二是让食物均匀受热或沾上调料(没有水的情况下,均匀要困难得多);但不要过度翻炒,浪费力气还容易把食物弄碎;没有必要盖锅盖,因为炒的时间是很短的,翻炒动作的频率也比煮的搅拌高。
翻炒时也有一些类似于刀工的基本功,例如颠勺、转勺、翻勺等,能提高翻炒的效率,但对家里做饭不是必要的,不再讲了。
- 炒的过程中太干(冒烟)可能会糊锅(尤其是不含任何水分的食材),一般是火太大、时间太长引起的,补救方法是加少许液体炝锅,可以是水或液体类调料酱油、醋等(如果还没加的话);
- 油的量要控制好,油少了不好吃,油多了吃起来很油腻。油多了或少了在炒菜中是不容易补救的。
烧 / 炖
烧/炖是在炒之后加水再煮一会,使得菜中有汤汁。加水很多得到的是汤,加水较少得到的是炖菜(也叫烩菜),再少的、最后需要收汁的是烧菜。特别地,酱油比较多的(老抽上色)烧菜是红烧。
烧/炖与煮的区别是多了一步炒的过程,炒会激发食物的香味,而且有油,味道会比煮更重更复杂。
烧/炖的基础是炒和煮,以下是额外的注意事项:
- 火候:加水之后,应该大火把水烧开。水烧开后应该转小火,让食材缓慢入味。此时不适合大火,会加速水的蒸发;
- 对于烧菜这种需要精确控制最后的汤汁量的,更需要提前算好加水的量,控制好上述“小火”的火候。水量过多收不起来汁,水量过少需要二次加水,也会影响食材的口感。
煎 / 炸
煎/炸是让食材持续与热油接触变得焦香金黄,煎用的油较少,只需在食材和锅之间有一层油即可;炸用的油很多(水的量),食材完全浸泡在油里面。家庭舍不得用油一般用煎的方法。
炸东西的油量特别大,是可以重复使用的,例如炸别的东西或用于炒菜。不过要注意:
- 盛放油的碗一定要擦干,碗尽量密封保存,防止溅入或吸收水分;
- 多次炸的油对身体有害,不建议多次反复使用。
煎/炸可以做的菜:
- 煎鱼、炸鱼;
- 主食:煎饺、煎包,炸丸子,茄盒/藕盒,薯条等;
- 炸鸡;
- 煎鸡蛋。
煎一般用平底锅,煎的东西也一般比较平整;炸没有这个要求。煎/炸后的食物有的直接吃,有的交给下一步,比如炒、烧、炖菜等。
煎/炸需要注意的问题:
- 也需要把油烧热,一般是六到七成的油温(比炒菜稍高一些);
- 有些食材不易煎成型,需要挂糊,可以用面粉、淀粉、蛋液、面包糠等粘裹;
- 放入食材时要从锅边轻轻放进去,防止油溅出来引起危险。倒油的时候也是;
煎/炸前一定要把食材表面的水分擦干!一定不能带水!
- 煎/炸的时候一般不放调料,最多放一些盐或胡椒粉。更复杂的调味交给后续炒、烧、炖的步骤;
- 火候:一定要小火,火太大会煎糊或炸糊,也容易油温过高发生危险;
- 煎东西需要定型,等食材的一面形成金黄焦层变硬后才能动,不能经常翻面,这样煎不透食物,煎不成个。要时刻注意翻面的时机,太晚也会煎糊;
- 炸东西捞出时请擦干工具(如筷子、笊篱)的水分。
其他的技巧总结如下:
- 姜片滑油,可以防止粘锅。
烤
烤是让食物处于高温的环境中烘烤变熟。是离热源一定的距离,不直接接触,通过空气中的热度加热的。热源可以是明火,也可以是暗火。烤的容器不能用锅(会糊),家庭一般用电器:烤箱、空气炸锅。
烤可以做的菜:
- 烧烤里的菜品:烤肉类:羊排、肉串等,烤韭菜、茄子等;
- 烤鸭,烤鸡,烤鸡翅;
- 主食:红薯、披萨、面包蛋糕等烘焙;
烤需要注意的问题:
- 烤的温度由电器的旋钮直接控制,不同食材使用的温度不同:肉类180-230度,蔬菜类、烘焙150-180度,低于150度是低温烘烤,常用于需要保持鲜嫩的食物如鸡腿肉等。
- 烤箱一般需要预热,为了让食物从一开始就均匀受热。方法:设定好你的目标温度,先不放入食材,空烤五分钟。预热时间不算在烤的时间内;
- 烤的食材一般会抹上或腌入调料。刷油可以让食物更香。
五、清洗与整理工作
做完饭,酒足饭饱之后,还有重要的清洗与整理工作。
- 剩菜的保存方法:应放在干燥低温的环境下,例如放入冰箱冷藏,尽量不要处于室温。冰箱放不开的话,尽量放在阴凉处例如厨房的台子上。最好不要剩菜,剩菜应尽快吃掉;
- 洗菜刀、菜板、勺子、铲子、筷子:冲洗一下即可;
- 刷碗:用刷碗的布擦洗。油特别大的话用洗洁精或食用碱;
- 刷铁锅:用竹锅刷扫洗。尽量不要用洗洁精、钢丝球。油特别大的话用食用碱;
- 油烟机、灶台:有专门的洗涤剂,喷洒后用抹布擦拭。
洗洁精对身体有害,一定要冲洗干净,不留残留。
结束语:关于做饭,除了学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之外,我纯粹是对做饭比较感兴趣,为什么呢?一是做饭能按照一定的菜谱来,像写代码一样,也有很多熟能生巧习得的经验供你不断提高,有成就感;二是由于个人经历:有段时间经常出学校吃饭,对北京(可能别的大城市也这样)越来越大资本化的餐饮业感到失望,放眼望去满大街都是火锅、烤肉、中央厨房配送的炒菜,整个商场全是熟悉的连锁店名字,大多贵且难吃,于是暗下决心以后也要在家做出好吃的饭菜。做饭是享受生活的一种形式,有一份不加班的工作,能给亲人和自己做好吃的菜,也是一大心愿吧!